东南学术论文摘要怎么写(期刊论文的摘要怎么(4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:3、想东西 喜欢看小说,喜欢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书,也就比较爱幻想,常常幻想自己在某处找到了大侠隐藏的秘籍,或者吃到了什么天材地宝,然后练就绝喜欢看小说,喜欢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书,也就比较爱幻想,常常幻想自己在某处找到了大侠隐藏的秘籍,或者吃到了什么天材地宝,然后练就绝世武功,行走天下。
或者幻想自己身负什么秘密使命,有一天突然觉醒。
有时候想得多了,还会写出来给别人看,当然会被别人嗤之以鼻,并加以嘲笑。
现在想想,那时候自己的行为挺另类的。
4、最后我写的只是我自己的个人经历,而不是教别人怎么去做,因为我也不知道怎么才能使语文变好,或许我的语文好跟上面说的这些没关系,只是因为我天赋异禀太聪明???
现在觉得,只要上课听老师的,按老师的要求去做,语文成绩应该不会太差。
毕竟老师有教育经验,我认为专业的事还得专业的人去做。
关于语文背诵,应该是很有用处的,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,都能背诵了,多少能理解文中的意思。
诗和远方是怎样的?
这个问题触动了我,试答一下。
提起诗和远方,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份辞职信引发的关注和热议。2015年一个最美的四月天,河南的一名顾少强向单位投了一份辞职信,理由仅有10个字: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。短短的几个字,投入平静的湖心有如一枚巨石,引起了一层层的巨澜,一时间好不热闹。
一,“诗和远方”拨动了谁的心弦。
1、就职的河南实验中学校训是“异想天开,脚踏实地”,意味着学校提倡大胆独特的创造性思考 而又扎实实的实干作风。看到这么一份请辞,校领导竟然很快就做了批准了。
2、顾少强告别了11年的讲台,背包远行,7月开办的远归客栈里,举行了婚礼定,定居成都。
3、官方报告:
2016年5月31日,教育部、国家语委在京发布《语言生活状况报告(2016)》。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入选2015年度十大网络用语。
4、网友的声音:
@凌云绝顶:等哥挣够看世界的钱再去吧!世界一直在,青春不在啊!
网友调侃:“上联: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;下联:钱包这么小,哪都去不了;横批:好好上班”
我们可以看到:一封被称为“史上最具情怀”的辞职信,引起的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声音,这些声音背后是有着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们不同的心态,支持的否定的,羡慕的质疑的,不一而足。一时间争论的焦点围绕“诗和远方”,引发了对理想和现实的追问,对行动与幻想的审视,对责任和担当的探讨。碰撞是激烈的,水汽淋淋的鲜活,也有血淋淋的残酷,“诗和远方”是美好的,没有人不愿意去想去追求,但是现实呢,那些迈不过去的坎挡在了路上,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,诸如时间、金钱、工作、家庭,事业等等,让“诗和远方”成了水中月、镜中花,可望而不可即,通往它就如一首歌里唱的:
我愿逆流而上
找寻她的方向
无奈前有险滩
道路又远又长现实的残酷是有不容置疑的。
二、诗和远方的出处和怀想
“诗和远方”一语,是出自《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:人生还有诗和远方》里的一句:
“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。生活就是适合远方,能走多远走多远;走不远,一分钱没有,那么就读诗,诗就是你坐在这,它就是远方。
作为一个现代人,受到来自长辈关于“诗和远方”的教育,把这棵种子深植心田深入骨髓,让自己的生活有了诗意,有了遐想,有了可以到达的远方。
细思起来,向来不缺少“诗和远方”。
孔子好学,周游列国,国君敬慕,满天下。司马迁早年也曾漫游各地,终成《史记》,玄奘到壮游天竺取来真经,杜甫也曾年少优游,李白也曾辞亲远游,苏轼也曾客游四方。
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,诗在远方,远方就在诗中。
寻找诗和远方,我想其实质是在寻找生活中的美好,寻找理想中的生活,它们带着温度,温暖着平凡而又无可奈何的今天,也温暖着许许多多实现不了的明天。
三,现实中的人们缺失了情怀
在古代,少年可以鲜衣怒马,一朝看尽长安花。青年可以侠气十足“仗剑去国,辞亲远游”
中年可以洒脱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所拥有的就是一腔情怀,满腹诗情。
而于今,我们被现实拘困,一步一步地因循守旧,按部就班刻板地走着人生路,或躲在自己的舒适窝里,鲜少激情,鲜少情怀,缺少了义无反顾,缺少了决绝的态度。太多的物质太多的得失太多的功利心,成为了现实。
文章来源:《东南学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dnxs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7/1182.html